作家之眼,治疗师之诚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读书笔记了,我想这大概与自己的读书状态有关。长久以来,阅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压力,甚至一种负担,但相比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所产生的惶惑和疲倦,我还是时不时会遁逃到书本中寻求安慰。
对读书笔记的态度就更矛盾了。要写点正儿八经的东西绝对是焦虑的来源:期待自己写出一些其实在阅读当下并没有理解到、体会到的东西——读后的二次思考,或者说让那些阅读时闪现的火星、漂荡在空气中的只言片语都落下脚、现出形,变成一段又一段蔚为可观的文字,在我想象中,这是一件无从下手的事情。可是每当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历程,不相信的事情就会成为脚踏实地的经验。现在回看好些笔记,我不确定自己真的能写出来: GEB —— 一次关于有序与无序的探寻之旅,讲述设计本身就是另外一种设计。就算有这些经验,每一次「要写点什么」的想法依然让我害怕。
大概有三年时间,我又回到了贪图阅读快感的状态:只管看,囫囵吞枣地看,不负责任地看,雁过无痕地看。直到最近,好像才感觉到自己和阅读的关系有所改善,既不必贪婪地逼迫自己榨取,也不沉湎于消费式的猎奇、已读数字的增加。允许自己不必读完一本书,也可以一读再读;可以毫无收获,也可以只对一句话有片刻共鸣;愿意面对书写时自曝其短的不安,也可以继续写一些漂亮但似懂非懂的抽象总结。
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记录和书写的理由:纪念那些确实在阅读的时刻。为了让这种体验更新奇一些,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同时写我刚刚读完的两本书呢?如果只写一本书,容易进入之前严肃而自我压榨的状态;如果写主题式阅读的笔记,又会因为狮子开大口的工作量落荒而逃。如果写的是两本也许本身并无关联的书,会不会让我开始留意自己的阅读状态?如果能跳出一个作者所限定的框架,在交叉叙述中,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那就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