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06 - 扫视,而不是阅读

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我喜欢在地铁上看别人使用手机,尤其是正在浏览朋友圈或者微博的人:他们单手握着手机,拇指一下接一下地向上滑动屏幕;当屏幕内容滚动到一定位置时,拇指迅速地按下,让屏幕停留在视线刚好要看的地方;然后眼睛快速浏览,拇指随时准备下一次滑动——这种眼手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而当我在手机上看一篇很长的文章时,有时候也会意识到,自己滑动页面的速度并没有比看朋友圈慢多少。这时候我会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有在看吗?

我们确实都在看,只不过用的是扫视(scan),而不是阅读。

早期的网页浏览眼动研究发现,人们打开一个网页后,会非常迅速地判断是否值得花时间阅读,然后决定继续浏览还是离开。如果用户继续阅读,一般也只会扫视页面,有选择地跳读屏幕上的内容,而不会逐字逐句阅读。用户在网页上留下的浏览轨迹,大部分都近似字母 F 的形状(Nielsen Norman Group,2006):

2.1.2f_reading_pattern_eyetracking_nngroup

浏览网页内容时的 F 型浏览模式。图片来源: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f-shaped-pattern-reading-web-content-discovered/

F 型浏览模式有以下特点:

  • 在水平方向上从左向右浏览,一般会先阅读顶部的摘要区域;
  • 不会阅读整个网页,但会向下移动视线,并再次沿水平方向从左向右浏览;
  • 沿正文区域左侧向下垂直浏览。

距离最初的研究已经过去 15 年了,情况有变化吗?现在我们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屏幕上,F 型浏览模式还有效吗?2016~2019 年,Nielsen Norman Group 再次开展了详尽的眼动研究,结果表明,「扫视而非阅读」这一基本行为并没有改变,但是出现了 F 型以外的其他模式(Nielsen Norman Group,2020)。

今天人们在浏览网络上的资讯时,依然不会阅读页面上的所有内容,也不会仔细看大部分的文字。扫视页面的视线并不规整:视线会在页面上跳转,快速扫描一些内容,跳过部分区域,有时候又会回看之前浏览过的部分。

相比 2006 年,现在的网站和 App 的布局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的扫视模式也因此变得多样:

2.1.2patternall-1

2.1.2patternall-2

2.1.2patternall-3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式,是用户适应灵活多变的排版设计的结果,而信息搜寻和阅读行为本身,并没有太大变化。和 15 年前一样,内容创作者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不可能仔细地阅读内容,而只会挑出最符合当前需求的信息。至于愿意花多少时间阅读,取决于四个因素:

  • 动机:这些信息对用户来说有多重要?
  • 任务类型:用户是在寻找特定的事实,还是在浏览新鲜有趣的信息,或者研究一个主题?
  • 专注程度:用户在解决眼前的问题时有多专注?
  • 个人特征:这个人更喜欢随意扫视,还是在阅读时通常会非常注重细节?

在考虑数字产品的信息呈现时,设计师应该思考用户此时的目标,知道他们会对什么内容感兴趣。要为「扫视」这一普遍的习惯去优化设计,而不是把用户当做时间充裕、会慢条斯理仔细查看所有内容的读者。

Ref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