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04 - 产品设计与三重心智

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心理学有很多研究领域,每年都会产生海量的研究成果。作为设计师而不是心理学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应该如何挑选出与数字产品设计相关的内容,又应该以什么线索去组织和呈现它们呢?

还是先让我们回到设计、回到自身的需求去思考。如果说设计的基本问题是要处理人和人造物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数字产品则要处理人与数字化系统的关系。

但是整体关系这一颗粒度太大,需要继续拆分。比如,你也许想到,可以按照经典的用户体验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来划分,但这个框架明显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不好串联心理学研究的庞杂内容。我们依然要回到人与系统关系,寻找最基本的视角,比如时间和空间。因为数字产品本身就是虚拟的,空间属性很特殊,更多是体现在不同的设备和平台差异上,所以用空间作为框架并不现实。而时间维度则很适合,人与系统的互动原本就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之中,我们可以根据互动所传递的信息和完成的目标,将人机互动的层次粗略划分为:

  • 10 秒以内,传达瞬时的信息
  • 10 秒~1 天,为达成目标,形成一系列行为流
  • 1 天以上,反复与系统互动而产生持续关系

第一个层次主要涉及使用者接收信息和做出反应的过程,以视觉感知和认知加工处理为主,是视觉/UI设计师、文案作者的工作重心。第二个层次涉及“使用者行为-系统响应-使用者行为”的持续互动过程,一直到阶段性目标达成,这是交互设计师/产品设计师/UX/UI 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第三个层次持续的时间更长,当使用者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下持续与系统互动,它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长期关系,如何促进关系发展,是决策者、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人员和整个团队都需要考虑的。

认知心理学家诺曼曾经提出,产品设计应该解决三个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过程,也就是情感化设计中著名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层次(诺曼,2015)。这三个层次所对应的时间周期各不相同。

本能层次先于意识和思维,在与产品深入交互之前,人们会基于视觉和感觉即时反应。本能反应让人迅速判断好坏、形成第一印象。所以本能层次的设计更多强调产品给人的初步印象,着重于外观、触感等。

行为层次与产品的使用体验相关,用户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产品并完成目标。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考虑功能、性能及可用性。如果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迷惑或者沮丧,会产生负面情感。如果产品满足了需要,并且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轻松愉悦,人们就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好的行为层次设计,总是以人为本,专注于了解和满足使用产品的人。以往的交互设计和可用性实践,大都是在影响这一层次的认知。

反思层次则处理意识、感觉、情绪及知觉,包含有意识的思考例如诠释、理解和推理,和对以往经历的反思,可以将过去使用产品的经历与更广泛的生活经历相融合。比如,美的概念来自有意识的反思和经验,也受到知识、学识和文化的影响。

1.4设计的三个层次

有趣的是,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的三重心智模型,也体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双系统理论曾经是心理学界的主流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系统,系统 1 的特点是快速、直觉、自动化,通常由情绪驱动,经常被习惯、经验、刻板印象所支配,很难控制或修正;而系统 2 则缓慢、理性、有意识,它耗费资源但不容易出错,并且能够监控系统 1 的活动,纠正其偏误。

斯坦诺维奇将双系统理论改良为双过程理论,并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将人类的认知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斯坦诺维奇,2015)。人对各种输入的加工以及行为反应,可以纳入到这个模型中理解。

  • 自主心智:主要受进化影响,认知过程自主发生。只要触发性刺激出现,不需要过多思考就会强制性执行,速度很快,属于自动化过程。例如,识别人脸;感知颜色;检测威胁;情绪对行为的调控;做饭、演奏乐器等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
  • 算法心智:对事物做出思考与判断的认知加工。加工速度慢、大脑运算的负荷高,是有意识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
  • 反省心智:主要关注个人的整体目标以及与目标相关的信念,是监控、调节自主心智/算法心智的机制,以产生最优的行动。比如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从错误中学习等。

1.4三重心智模型

三重心智模型(斯坦诺维奇,2015)

本系列将参考三重加工心智和设计的三个层次,从认知和设计的三个层面出发形成总体框架,对应实际工作中的三个设计领域——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和产品运营设计,然后在认知心理学、人因学、工程心理学、可用性工程、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寻找对应的理论和研究进展,介绍给大家。希望借由这种探寻与梳理,搭建起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桥梁,以便大家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线索溯源而上,找到现象背后的原理,获得与以往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深化和优化设计。

心智层次 设计层次 主要的设计对象 相应岗位
自主心智 本能层次 传达信息的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师
算法心智 行为层次 引导行为的交互设计,辅助决策的功能设计 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
反省心智 反思层次 营造关系的设计 产品经理、品牌营销、运营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启数字产品设计的心理学之旅吧!

Ref

  • 唐纳德·A·诺曼. (2015).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 (何笑梅 & 欧秋杏, Trans.). 中信出版社.
  • Norman, D. (2002). Emotion & design: Attractive things work better. Interactions, 9(4), 36–42.
  • 斯坦诺维奇(Stanovich, K. E. ) 著, & 张斌译. (2015).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第1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