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情感化设计[2]

笔记1

5. 三种水平的设计与产品特点的对应关系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本能水平

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行为水平

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关键就要看两点: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

产品形成良好理解的秘密是建立一个适当的概念模型,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形象:“设计者模型”,“使用者模型”,“系统形象”(产品和书面材料表达的形象)。

反思水平

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真正的问题与产品的内在价值无关,而在于联络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

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

6.为谁设计?

我们不断给产品增加新特征,但从没研究过用户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产品需要支持什么样的任务?设计者必须知道产品是为谁设计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讨好一个人,必需先知道这个人的喜欢是什么。不要想着他会主动告诉你:I preferred Coke to Pepsi。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观察用户,看他买汽水时,到底有几次买了可口可乐,几次买了百事可乐。

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改进和创新

▲产品设计的真正挑战是:“去理解终端用户未得到满足的和为表达出来的需求”。这些是不能通过询问、focus group、问卷等得到的。

▲发现需求需要在自然环境下认真观察。多数行为是潜意识的,人们真正做的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可能差异很大。

▲行为水平的设计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和研究。

上面的观点已经有很多相关的讨论了,苹果的产品永远是最佳的例子。在自然环境下、在产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认真观察,这是最贴近用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但是往往我们最容易轻视,最懒得去执行。我们把用户请到访谈室、实验室,让他们在陌生环境下做一些片段式的操作,发表一些可能是迎合我们的看法,得到的东西真的可靠吗?不要说走到用户中去,就在我们前后左右的同事,我们是否观察过,他们是怎样使用自己的产品?

但是我们很快又会发现,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捉摸的,何况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隐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识得到、不一定表达得出、不一定有动力去表达。Norman说:“最好的设计是那些为自己创作的东西”。顺着这个思路,在产品设计时是不是起码有两个选择:

A. 把功能都做出来,提供足够多的选择,将产品高度可定制化,让用户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B. 将自己变成超级BT用户,能够在每一个细节上让自己无法挑剔,产品才算合格。

两个选择都是既不太靠谱,也不太可行。不过,如果能够真的朝这两个方向一路走到黑,是不是会有第二个google和第二个apple呢…………

笔记到这里告一段落。向来不读书的后果就俩字:浅薄。日后慢慢补课吧。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先记下:

  • 团体设计与个人设计:如果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就测试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就让它由某人的一个明确观点驱动吧。
  • 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形象:“设计者模型”,“使用者模型”,“系统形象” 。
  • 产品设计里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情境的适宜性 。
  • 设计的精髓是把许多东西放入一个小的空间而且保持一种美感。
  • 产生高峰体验的条件:没有分心的事物,一个节奏恰好匹配技能的活动,并且略微在能力之上。
  • 期待来自对积极结果的预期,焦虑来自对消极结果的预期
  • 在人造设备中,信任意味着反复多次可靠的完成任务。信任必需由经验获得。
  • 缺乏信任是由缺乏理解引起的。产品需提供连续操作的反馈,若持续缺乏控制和理解,用户会愤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让用户感到一切在控制之下,且得到了准许。

相关链接:读书笔记-情感化设计[1]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