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期
德意志统一的作用,绝不仅是结束政治分裂,而且锻造了经济上统一的民族市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非常突出,注重教育、科技发展,系统学习英美法等国工业化经验。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在新工业革命中得到激励和发扬。
统一后的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大约30年内完成了工业革命,从农业屌丝华丽转身为工业高富帅。
快速的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工业比重(尤其重工业)快速上升,科学技术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科技化是德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之一,也是德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新帝国的内政外交
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是“均势外交”:力图拉拢俄国阻止俄法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自己作为中间人从中渔利。欧洲大陆逐渐出现两个对立的军事同盟:德奥意,俄法。
俾斯麦的对内政策是用“普鲁士的军棍”打击一切他认为是破坏德国统一和威胁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势力和活动。
1890年俾斯麦因内政外交没有取得成功,而且跟新继位者威廉二世各种冲突,最终下台。
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膨胀起来的民族经济力向外扩张和渗透的强烈冲动,找到了帝国主义这么一个载体。但是大器晚成的德国却只能赶上瓜分世界的末班车,所分得的殖民地很少。德国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希望和英格兰在海上力量上平起平坐。威廉二世在外四处树敌,海军军备也引起英格兰不满,德国只剩下奥匈帝国作为盟友。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急切的掠夺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给德国垄断资本的掠夺性带上了强烈的军事色彩。
此时,随着工业化而快速崛起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影响力,社会民主党诞生,成为国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跟威廉二世代表的君主制发生冲突。
一战
1914年行刺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奥地利准备派兵塞维利亚清算塞尔维亚人,拖德国一起下水。奥地利炮轰贝尔格莱德,一战拉开序幕。一开始德国人将其看做面对俄、法、英的民族保卫战争。战争中皇帝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军人集团手握大权。德军在1918年覆灭,军队指挥官强迫皇帝接受政府议会制度,以便和西方列强展开谈判。十一月革命后,霍亨索伦王朝结束,一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