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09 - 所见即所得,还是先入为主?

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前面几篇文章反复提到,看并不总等于看见,一览无遗是日常体验带来的错觉。如果忘记这一点,在设计数字产品时,可能就不会仔细考虑用户如何阅读、扫视、是否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学习心理学相关原理,能让我们更精细而准确地理解信息获取/处理机制,分离「看」和「看见」这两个过程。在设计时,应该为这两个过程搭建桥梁,让信息传达更为顺畅。

「看」和「看见」都是人类知觉处理的过程。「看」是视觉从周边环境获取信息,它是感觉(sensation)的一部分。而「看见」是信息处理的环节,它是知觉(perception)的一部分。

感觉:眼睛、耳朵等器官,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知觉: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举个例子:

2.4.2Golden Arches

你肯定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标志。在那一瞬间,如果用低倍速回放,我们首先在「看」的阶段,从白色背景中识别出黄色曲线围合的形状,这是感觉的输入;然后我们判断出这两段黄色曲线是对称的,而且曾经见过这个形状,这是知觉加工的结果。现在,这个图形激活了存储在记忆中的模式——「看见」了金拱门的标识。

两种加工方式

影响视觉信息加工的因素,既包括客观外界条件的刺激,也包括主观经验的影响。当知觉去处理来自感觉的信息时,就发生自下而上的加工。当知觉受个体的经验、动机、期望和其他心智过程影响时,就发生自上而下的加工。

2.2.2知觉过程

图的下半部分,表示基于外界条件的刺激加工;上半部分,表示经由大脑高级功能的加工,包括知觉和理解。

上一节介绍过的选择性注意,也有对应的两个策略(Yantis,1993):

  • 刺激驱动捕获: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了视觉注意,例如等电梯时电梯门打开了(“它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 目的指向选择:基于目标去选择将要注意的物体,例如在地图上找到当前所在位置(“我要把它识别出来”)

总的来说,两种知觉加工类型的区别如下:

类型 驱动因素 功能 说明
自下而上加工 刺激/特征驱动 “那儿有什么?” 由外界刺激的特征决定是否、如何进行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 知识/语境驱动 “那儿应该有什么?” 知觉源于已有的知识或预期,认为/期望在某些地方出现某些事物。

具体到视觉加工,自下而上的过程源自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图案信息,我把它称为所见即所得;自上而下的过程则出自注意力的需要,由目标来决定关注点,会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我把它称为先入为主。下面这个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两种加工过程。

请分别在两张图片中找出三角形:

2.2.2searchCircle

找出三角形一点都不难,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在右侧图片中找到三角形,比左侧要慢一些。因为看到右侧图片时,第一眼会注意到黄色圆形这个凸显的刺激源,让我们下意识地迅速感知并开始知觉加工,这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不过,很快我们又会进入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毕竟目标是要找到三角形,而我们预期在图中会有一个三角形,这个预期将引导视觉快速搜索并找到目标。

自下而上的视觉加工,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组合过程:视网膜成像→特征→图案→物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经过连续的选择和过滤,第一阶段是无规律的低层特征,在第二阶段组合成了图案,然后在第三阶段形成有意义的物体(Rensink,2002)。

2.2.2视觉加工三阶段

在上图的特征处理阶段,不同类型的视觉处理器一起获取各种细节特征:有的处理尺寸和方向信息,产生边缘或轮廓;有的处理红绿色差和黄蓝色差;还有一些会处理运动和立体深度要素。

在视觉处理的中间层,视觉空间被划分为纹理区域和颜色区域。许多特征在这一层连接起来形成了连续的轮廓,并构建出复杂的图案(维尔,2007),比如哆啦 A 梦的眼睛和胡须。理解这一过程对于设计很关键,因为视觉从这一层开始变得有组织。

在视觉加工的最上层,特征形成的图案再一次经过简化和提取,最后综合得到了几个视觉目标。视觉系统大约能保持对三个目标的注意力,这叫做视觉工作记忆,它的容量非常有限,是认知的主要瓶颈。

如果说自下而上的加工,像从局部到整体的拼图,那么自上而下就像拿着榔头找钉子,它由需求驱动,比如在地图上识别出自己当前所处位置。自上而下产生的注意,会激活人们正在寻找的信号。如果要找一个红色圆点,那么视觉红色点检测器捕获的信号就会变强(维尔,2009)。当我们观察环境时,总是同时利用两种视觉加工过程。

举个芒果,哦不,举个栗子,我去超市买芒果,走在玲琅满目的货架之间,大脑会估计出一个可能出现芒果的目标区域,同时指挥眼睛开始一系列运动,关注这个空间中所有潜在目标。在计划下一次眼睛运动的一瞬间,大脑基于当前注视、以及前几次注视后残留的信息作出判断。眼睛运动快速核对目标区域中有没有出现芒果,如果没有,就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区域,直到找到芒果为止。

阅读时的信息加工

这一小节涉及不少理论和概念,阅读时你走神了吗?会不会觉得需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时常有的感受。阅读跟说话和理解语言不同,它并非人类天性,大脑也不是为阅读而设计的。相反,阅读是一种人为的、需要经过系统的指导和训练才会获得的能力。

阅读的信息加工过程,也可以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当阅读由特征驱动时,视觉系统从识别简单特征开始,例如,屏幕上某个方向的线段,或者某个角度的弧线,并组合成更复杂的形状和图案。然后,大脑再识别某些形状为字符,接着处理不同字符,组合为单词、词句、句子和段落。而语境驱动的阅读,则会先理解完整的句子/段落的主旨,然后利用这些语境信息去了解或猜测具体的单词和字符,这更像我们常说的「脑补」。

在阅读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加工容易受到速度和清晰度的影响。所以在设计阅读内容的展示形式时,设计师可以在这几方面做好优化(威肯斯,2007):

  • 最大化自下而上的加工,例如提高视觉目标的清晰度。

  • 使用熟悉的视觉特征,例如熟悉的字体、有意义的图标、使用单词而不是缩写。

  • 在特征模糊或者背景信息不足时(例如不熟悉的符号或语言),要充分利用读者的经验和情境信息,例如:将区别性特征最大化,避免混淆;使用短小、通用、熟悉的词汇;创造具体的背景信息,例如「你的余额不足」比「余额不足」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Ref

  • 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2003). 心理学与生活 (王垒王甦 等, Trans.). 人民邮电出版社.
  • Yantis, S. (1993).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156–161.
  • Rensink, R. A. (2002). Change Detec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245–277.
  • 维尔. (2009). 设计中的视觉思维 (陈媛嫄, Trans.).
  • 威肯斯. (2007). 人因工程学导论 (张侃(等), Trans.).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