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协调,不设计

上周五听了柳冠中老先生在2012交互体验日上的发言:作为协调关系的设计思维 ,很庆幸自己在转做设计后没多久就听到了这些话,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是想到

Design is relationships. Desig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这句话是Paul Rand对“设计是什么”的回答。设计是对关系的处理,柳老的演讲中,“关系”不仅包括形式和内容,还有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这让我想到了五年前在学习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时,了解到这些学科是“干什么的”以后产生的巨大疑惑:当规划(planning)的尺度大到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时,规划其实是一个理解、驾驭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动机和社会环境限制,并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问题是,出钱请规划团队做规划的,往往是政府或景区或开发商,但规划结果影响最多的是市民、旅游者,这个时候,规划师到底应该站在什么立场?

这个也是设计师要面对的问题。当然,在互联网领域,这个问题似乎简化了不少。我们已经有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纠结也主要来自于公司商业方面的考虑,远比规划行业动辄十多种stakeholder的角色要简单。

回到“协调关系”的出发点,真的不应该被设计师忘记和舍弃。互联网行业的交互设计,还是个相对新鲜的行当,我们都在尝试接受新概念,磨练基本技能,努力把使用流程理顺些、把界面设计得好一些,但在“协调关系”这件事上面,似乎没有什么贡献,就像柳老所说“现在培养的只是专业的白领打工仔”。

在日常工作中,其实有哪些“关系”需要“协调”?

  1. 界面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 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关系
  3. 设计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4. “体验”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5. ……

我们关心细节、心关界面、关心工具这些都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只关心这些。对“人”的了解是否深刻,对“行为”是否有所洞察,对“需要”是否足够敏感;是否关心技术实现,是否知道实现的代价和成本,是否能提出更好的实现方法;是否能找到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平衡点……这些都是“协调”。而我们还只是刚刚起步。

柳老的演讲中,一直在提醒我们:如果不去思考根本的问题,就没法做真正的设计,没法进行创新,只能永远跟随在别人的身后。工业设计本质是解决关系的学问,最大的优势是解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从造物转为谋事”是一种服务设计的理念,柳老想说的大概是,让我们设计一个杯子,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杯子怎么做的问题,而去想想为什么需要杯子,怎么更好解决喝水或喝水容器的问题,以及在喝水这个过程中,怎样提供更好的“服务”。

所谓制造,制是什么概念,造是什么概念?制是中国的吗?制是外国的,制是外国定的流程、标准、程序,我们只是造,而制是人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沉淀下来的制。

我们没有时常去问,到底本质是什么。交互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是“人x关系”,在不同的领域,对象不同,可能是人与在线商品的关系,可能是人与手机的关系。这么看,交互本不应局限在屏幕,虽然它们是最重要的界面和载体。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时间,需求不一样,明白了这个才能做交互。柳老说,“不是光在屏幕上做交互,在手机上做交互,这个社会要交互,社会和人之间要交互”,设计师要拿出设计来为人服务。

“设计不是舒服,而是合理。设计不是一种技巧,实际上它要让人的工作、生活更加合理和健康,这是我们的方向。”

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柳老的答案是“合理”。是否是好的设计,要看解决什么问题。合理应当建立在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基础上,再向更“好”(高效?舒适?健康?美观?)的方向做引导。

再次觉得“人机交互”这个名词涵义广泛而准确。交互设计需要关心的,就是三大部分:人,系统,相互关系。大概年轻的设计师们,得先对人和系统(业务、技术)有足够的认识和洞察,才能更好地处理“关系”,这个更为关键、真正是设计中“艺术”的部分。

再次觉得任很重,道很远。对刚刚出发的自己,说一声加油。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