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之眼,治疗师之诚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读书笔记了,我想这大概与自己的读书状态有关。长久以来,阅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压力,甚至一种负担,但相比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所产生的惶惑和疲倦,我还是时不时会遁逃到书本中寻求安慰。

对读书笔记的态度就更矛盾了。要写点正儿八经的东西绝对是焦虑的来源:期待自己写出一些其实在阅读当下并没有理解到、体会到的东西——读后的二次思考,或者说让那些阅读时闪现的火星、漂荡在空气中的只言片语都落下脚、现出形,变成一段又一段蔚为可观的文字,在我想象中,这是一件无从下手的事情。可是每当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历程,不相信的事情就会成为脚踏实地的经验。现在回看好些笔记,我不确定自己真的能写出来: GEB —— 一次关于有序与无序的探寻之旅讲述设计本身就是另外一种设计。就算有这些经验,每一次「要写点什么」的想法依然让我害怕。

大概有三年时间,我又回到了贪图阅读快感的状态:只管看,囫囵吞枣地看,不负责任地看,雁过无痕地看。直到最近,好像才感觉到自己和阅读的关系有所改善,既不必贪婪地逼迫自己榨取,也不沉湎于消费式的猎奇、已读数字的增加。允许自己不必读完一本书,也可以一读再读;可以毫无收获,也可以只对一句话有片刻共鸣;愿意面对书写时自曝其短的不安,也可以继续写一些漂亮但似懂非懂的抽象总结。

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记录和书写的理由:纪念那些确实在阅读的时刻。为了让这种体验更新奇一些,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同时写我刚刚读完的两本书呢?如果只写一本书,容易进入之前严肃而自我压榨的状态;如果写主题式阅读的笔记,又会因为狮子开大口的工作量落荒而逃。如果写的是两本也许本身并无关联的书,会不会让我开始留意自己的阅读状态?如果能跳出一个作者所限定的框架,在交叉叙述中,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那就试一试吧。

最近读的两本书,一本叫《收藏沙子的旅人》,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看展、读书、旅行的随笔集。另一本是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自传《成为我自己》。

亚隆是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存在主义治疗代表人物之一,大概是仍然在世的心理治疗师中威望最高的一位。亚隆在国内的影响力,离不开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作家,一位充满想象力和人文关怀的心理治疗小说家。我想,从他的最后一本书(也是自传)看起,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想了解存在主义治疗,去回顾一位以此为导向的治疗师的人生经历、他与来访者的故事,也许比研究什么是存在主义更直接有效。之前曾经了解到,在亚隆的治疗中,有很多自我暴露,他甚至会去来访者的家中拜访——这在有些流派看来可能匪夷所思。

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关系的强度、温暖、真实和共情。

存在主义强调「此时此地」,引导患者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承担自由选择的结果。阅读亚隆的自传,能看到他是如何形成、理解这种治疗理念的。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如何将这一理念活在他的生命当中。

在书中,他坦诚了对母亲的遗恨、对死亡常常感到焦虑,承认「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亚隆相信,在治疗中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坦诚和透明,而不是专业权威,并在他职业生涯和写作中身体力行。

治疗中的变革力量不是理性的洞察,不是解释,不是宣泄,相反,而是两个人之间深刻的真诚相遇。

不走进治疗室,可能真的很难理解这句话。回顾我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经验,洞察、解释、宣泄,也是剥离防御,抵达真诚的必由之路吧。现在我更能理解它的珍贵,接纳过去我因为不敢真诚而不得不接受的沉重丧失,也更有勇气向真诚透明更近一步。

这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阅读中也有很多不真诚:不去留意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对自己「想不想继续看」、「觉得这本书对我而言到底好不好」、「对这一点我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并不诚实。

在翻开《收藏沙子的旅人》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带着一些想象,期待当年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时,因文字激发的想象在头脑里如同烟花般绽放的体验会再度重现。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本「阅后」随笔集,于是失望出现了。

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看展的文章,从古怪收藏展到怪物蜡像,从结绳到画作,卡尔维诺简直是个看展狂魔。前三篇过后,我发现自己开始走神,突然觉得这些文字有点厌烦——这是卡尔维诺诶,我提醒自己。可是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第三篇章「奇幻故事」才有了 120° 大转弯。里面的五篇文章都非常精彩,尤其涉及到我感兴趣的地理和邮票的话题。第四篇「时间的形状」,日本的系列文章也看得津津有味,到了墨西哥又开始艰涩起来,虽然我去过这个国家(我竟然去过),但书中的很多描述无法形成画面感。后面到了伊朗的几篇,我又再度看不下去。

发生了什么?在回顾这一趟卡尔维诺带领我游览的旅程,我有了意外的收获:阅读本就是一件此时此刻的事情,情感的起伏,由作者塑造的阅读景观以及读者当下的游览方式共同决定。没有人规定一本书从头到尾都得是类似的感受,更不可能每一篇都有共鸣或收获。

日本、京都、地理、地图,这些话题我本来就感兴趣,而且还有不少实际的体验,自然能不太费力就构筑出一些想象。但是对书中其他展览的描写,我时常希望出现一段视频,好让我马上理解这一大段到底都在说什么。不耐烦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奇怪的感觉:嫉妒。嫉妒卡尔维诺可以「无所事事」地看那么多展览,嫉妒他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嫉妒他可以花精力去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话题。而我呢,只有在睡前的困顿中翻开书,匆匆扫过几页,合上书闭上眼,等到睁开眼又是打工的一天。

可是当我真的仔细去看书中的文字,又会发现自己真正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作家看待和感受世界的「高分辨率」,他们能看到很多同样摆在眼前但无人注意的细微之处,然后用天马行空的方式跃然纸上。于是另一种情绪又掺杂了进来:羞愧。在看写墨西哥的几篇时,我想起当时站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里,面对浩如烟海的展品和几乎完全不了解的印加文明历史,那种文化赤贫感,让我有一种第二天就回家好好读书重新做人的冲动。

意识到这些情绪,我发现自己真正是在阅读了:眼前的文字与我的经历有了碰撞,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不聪明但真实的想法。

于是我接纳了自己的嫉妒,接纳了自己的羞愧,也接受了自己做不到的局限,同时承认我只能欣赏这本书的部分篇章——如同亚隆在书中的坦诚。

没想到这两本书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了联系,源自于自我观察的奇怪联系。

认识你自己

借由亚隆之口、卡尔维诺之眼,我对坦诚有了更多的理解,包括在阅读时的坦诚,也开始能辨认出那些在阅读时想回避的感受:我不懂、不满、不想看、不赞同……一直回避这些感受的代价是,到头来,我跟这本书真的相遇过、交谈过吗?大概并没有。

曾经急切地想借由阅读去理解世界,现在发现,阅读首先是帮助我们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从而确立认识世界的基点,然后才好分辨哪些是别人的看法,我要不要全盘接受。

要珍惜那些在阅读时的共鸣,它提示我们去回顾那些被激活的经历,以及当中对我们而言重要但是没有得到准确表达的部分。这时候要感谢作者们帮助我们命名了这些经验,并延续了思考。

真正在阅读的时刻,也是重返生命重要片段的时刻啊。

kidult00 wechat
扫码关注 00 的公众号
如果文章帮您节省时间或者解答疑问,不妨打个赏 :)